首页 科普中心 科普教育 媒体报道 竞赛比赛 实践基地 科普基地 科普校园 乡村振兴 科普云课堂 VR展厅
返回顶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乡村振兴

新时代高校以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”赋能乡村振兴

来源:小编   发布时间:2023-01-10 13:29:37 浏览量:
分享:

高校作为全社会智力资源的聚集地,赋能乡村振兴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现实要求,又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的关键途径。自教育部出台《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(2018-2022)》以来,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凸显出教育、科技和人才融合发展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,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、推动乡村治理、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社会担当、科技智库和人才引领的重要功能。

 一、搭建智慧教育的“共商共享”,探索“台账式、订单式”的乡村教育帮扶平台

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,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,高校应建立完备的乡村教育工作体系,推动乡村教育帮扶工作的常态化落实。一方面,高校应建立帮扶工作定期商会制度,强化乡村对口支援办公室的工作责任。特别注重高校乡镇挂职干部与“第一书记”的协调沟通作用,建立工作进度表,将帮扶任务细化为具体台账,确保高校对口帮扶责任的监督与考核,形成数字教育服务系统的网格化、系统化。另一方面,乡村教育振兴不能单纯追求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。高校要在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,探索“订单式”的教育帮扶机制,由乡镇相关部门统一汇总乡村需求,在教育帮扶平台上分配高校“任务清单”,高校通过开放部分AI领域,共享课程资源、教学资源、虚拟实验室活动等,聚焦“智慧教育教学区”的创建,降低乡村教育成本,助推教育公平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“共享”的良性循环。

二、强化科技升级的“共创共赢”,借助高校一流科研成果孵化乡村经济的“全产业链”发展

数字化时代,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实现从前期数据、产品研发到终端销售的数字赋能和技术升级,传统产业在这方面存在滞后性。首先,高校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实践平台,通过建立“教授驻乡工作站”或“博士服务团”,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并结合学科团队优势,攻关解决“卡脖子”的技术问题,特别是从开始就重点思考如何进行“绿色、生态、无公害”的产业布局。其次,按照国家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,高校建立“产业园技术创新中心”完成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,助力乡村实现相关品种的改良增产,整合农产品价值链,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。高校应主要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、深度加工、乡村生态旅游等方面予以指导。最后,高校通过开发大数据、云计算系统等,搜集、分析并实时掌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,助力乡村实现农产品在信息流、物流、商流和终端客户市场的精准对接,完成对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监管与服务。譬如积极开设“云上校农”的电子直销平台、产品体验馆、数智中心、生态旅游中心、技术服务中心等,打造“云上校农”明星品牌,促进乡村产业的“多模态”发展。

三、推广人才引领的“共建共生”,打造具有高校学科特色的知识赋能模式

乡村要振兴,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才传输。近年来,乡村青年人才、优质人才“外输”现象严重,老龄化问题突出,使得部分乡村出现“无人可用、人才难留”的问题,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、难以替代的优势。一是设立“乡村技术讲堂”,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引领人才。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赴村开展农产品专题讲座、送教下乡,开展技能培训,传授现代化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,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。二是由学科专业教师带领,选拔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“下乡实习”,如农业、旅游业、商业、园林规划等学科,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,采用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鼓励其“到村兼职”,切实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,对持续一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。三是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,高校积极支持引导退休专家和青年技术专家,定期到乡村通过挂职、项目合作、短期工作等方式到基层工作,确立合理的待遇薪酬。在乡村根据专业技术情况选拔人才,通过“传、帮、带”解决农村技术人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高校允许其免费、定期到学科一流实验室进修、学习深造,助力乡村留住人才、用好人才,逐步实现人才的“共建共生”。 (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 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韩萌)


实践动态

  • 株洲市芦淞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中心正式获

志愿风采

  • “校地”联动,青少年沉浸式体验“无人机”

    星沙时报11月23日讯(记者 宋彬彬 通....

  • 发射成功!新一代火箭“开门红”!

    1月9日6时00分,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....

  • 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圆满落幕,聚焦青少

    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/2022文昌国际....

株洲市芦淞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中心版权所有